昭彰禮之三本 致敬天人親師||青島為明學校 小學部成功推出《冬至文化禮儀展示課》
12月21日是冬至日,青島為明學校小學部不失時機地推出了大型綜合性國學主題活動——《冬至文化禮儀展示課》,為這個冬至平添了一襲厚重大氣的傳統(tǒng)文化亮彩。
活動開始,編者向觀眾展示了如下文字:首先引用《荀子·禮論》中的名言——“禮有三本:天地者,性之本也;先祖者,類之本也;君師者,治之本也?!本幷哐芯堪l(fā)現(xiàn),古代冬至文化的核心精神,恰恰與荀子所倡導的“禮之三本”相契合。隨后,LED屏趁此時機,殷勤地將展示課的主題通報給觀眾——“是故先人烝祭昊天,以順自然本性;恭祀先祖,以旌人倫善類;拜敬恩師,以高修身禮治。青島為明學校之冬至禮儀展示課,弘揚冬至文化;以《一陽生》為序曲,以《祭昊天》、《祀先祖》、《隆恩師》為主干,致敬天人親師,昭彰禮之三本?!?br />
一陽生
古人視夜晚為“陰”,白天為“陽”,冬至日之后白晝漸長,故而冬至亦稱“一陽生”。冬至是古人追思的日子,編者選定《春泥》作為活動的開始曲,由王譽銘同學深沉演唱,向今年離世的國士袁隆平教授致敬。主持人崔贏丹老師攜弟子戚雨萱同學、田豐碩同學登臺,崔老師以“南至之日,冬節(jié)吉祥,祝愿各位,亞歲安康”四句開場,而后,師生三人以問答的方式,圍繞“南至”、“冬節(jié)”、“亞歲”傳播知識:
冬至日,陽光直射南緯23.5度,而后向北移動。由于陽光達到了最南端,所以古人將冬至稱為“南至”。冬至后白天越來越長,上古將白晝漸長的半年稱為“春”。一陽始生,老祖宗非常重視冬至,傳說從黃帝開始,歷夏、商、周,都將冬至視為歲首。后來隨著歷法的完善,冬至雖不再是歲首,但一直是歷朝非常重要的節(jié)日,稱之為“冬節(jié)”。漢武帝時期開始推行《太初歷》,冬至不再是歲首了,就成了“亞歲”。說是亞歲,卻與春節(jié)幾乎同等重要,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,規(guī)定一年只有三天假期,分別為元旦,皇帝生日和冬至;直到現(xiàn)在,民間還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說法。
本次展示課分四個章節(jié),每章都設有與章節(jié)主題契合的原創(chuàng)戲劇。本章戲劇是《周公測至》,講述西周建立之初,周公努力測定冬至的時間,并說服了主張掃平商朝殘余實力的姜子牙,推行仁政,發(fā)展生產(chǎn)的故事。劇中大量細節(jié),如“分陜而治”、“三監(jiān)之亂”等都源于史實。即便是虛構的情節(jié),也是有文化依據(jù)的虛構,因為青島為明之禮儀展示課中的戲劇,主要是負擔教化功能的。《周公測至》中也蘊含著向青島為明學校致敬之意:西周建立之初,周公旦以測定冬至而不違農(nóng)時,發(fā)展生產(chǎn),促成“成康之治”;為明落戶青島,雷校長率領全校上下以科學態(tài)度而堅守本質,良心辦學,鑄就“民辦標桿”;正如劇中姜子牙所說:“發(fā)展生產(chǎn),積累財富,夯實國家的根基素質;制定禮儀,大興教化,提高子民的修養(yǎng)品味;操練士兵,征討四方,鞏固軍隊的戰(zhàn)功業(yè)績。只有高素質、高品味、高業(yè)績共存,才能打造盛世,福澤天下!”
戲劇之后,主持人講授了“數(shù)九習俗”:“數(shù)九”指從冬至算起,九天為一個單位,數(shù)過九九八十一天就暖和了?!皵?shù)九”的典型方式是“畫九”,最普遍的是“畫梅”,此外還有填文字、畫圓圈等形式。這應該是國家教化百姓不違農(nóng)時而生成的習俗,與周公測冬至的初衷相似。今年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100周年,編者感到“畫梅花精神”酷似“盼紅軍精神”,都可認為是一種在最晦暗的時候,堅守初心使命,心懷美好夢想的“數(shù)九”精神,故將《映山紅》定為章末歌曲,由高中部博涵文同學傾情演唱。
祭昊天
第二章開場,主持人繼續(xù)傳播知識:《周禮》中記載:“冬日至,致天、神、人、鬼?!笨梢?,自古以來,祖先都在此日舉行大型祭天活動。古人對四季禮敬有加,春祭稱“祠”,夏祭稱“禘”,秋祭稱“嘗”,冬祭稱“烝”?!盁A”,就是指冬至祭天。祭天在國都郊外舉行,地點是代表陽位的南郊。根據(jù)“陰陽五行”學說,南方朱雀主夏天,屬火,性至陽。冬至之后日照時間漸漸增長,陽氣回升,所以古代在南郊陽位祭天。
本章節(jié)的主題戲劇是《太宗祀冬》,講述唐太宗擊敗宿敵——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,并將其俘虜?shù)介L安,最終通過祭天精神、拜火情結化敵為友的故事。此劇也是緊靠史實敷衍而成的,其中所展示的祭天禮儀——禋祀之禮、五齊之禮、三酒之禮、答酢之禮、賜嘏之禮、賜胙之禮,都能在周朝的祭天禮儀中找到蹤影。編者也以此劇向青島為明學校致敬:自建校伊始,青島為明學校尊奉高素質、高品位、高分數(shù)“三位一體”的教育方針,致力于促進人的全面發(fā)展,從不嘗試極端的分數(shù)教育。劇中,有一段唐太宗斥責頡利可汗的話:“須知教化之根本在于立德樹人,不可沉溺于功名;治國之根本在于休養(yǎng)生息,莫要迷失于戰(zhàn)績。突厥曾經(jīng)何其強大,然多年來窮兵黷武,迷失止戰(zhàn)愛民之根本,即便天公冊封你為公立,最終難逃敗亡的命運!”為明八年辦學,雖“不沉溺于功名,不迷失于戰(zhàn)績”,卻碩果突出,成績斐然。
而后,主持人對劇中突厥人敬天拜火情結做了進一步解釋:每到冬至,古代突厥人就會聚集在一起,點燃巨大的篝火,溫暖寒冷的長夜;慶祝漫漫寒冬的結束。古老的突厥語言稱這個節(jié)日為“卡拉瓊”。歷史上,“卡拉瓊日”是最古老的歐亞文化習俗之一,時至今日,匈牙利的馬扎爾人仍然延續(xù)著節(jié)日傳統(tǒng);哈薩克斯坦則稱此日為“納爾圖甘日”,等同于中國的冬至日。編者深感人與人之間只有求同存異,激發(fā)心靈共鳴,才能化敵為友,攜手并進,便以最近流行的《2035去臺灣》為本章篇末歌曲,由李慕然同學、殷嘉媛同學聯(lián)袂演唱,寄意臺灣問題也會和平解決!
祀先祖
第三章一開始,主持人就講解了冬至祭祖的淵源:《孔子家語》中記載:孔子曾對魯定公說:萬物源于上天,人們源于先祖。祭天是高規(guī)格報答根本,回饋源頭的祭祀活動,應當附帶祭祀先祖。古人冬至祭祖包含室外、室內(nèi)兩種。由于冬至這天百無禁忌,可以動土,百姓在室外祭祀,往往以給祖墳添土的方式傳達敬意。室內(nèi)祭祀則在家祠中舉行,晚上十一點鐘左右,族長會隆重率領全族人員,按輩分長幼依次拜祭先人。
章節(jié)戲劇《我是祖宗》虛構冬至日,肖家的三為祖宗顯靈,希望得到后輩的祭祀,卻等來了兩頓羞辱的故事,諷刺一些現(xiàn)代人缺乏敬畏意識,漠視傳統(tǒng)美德。劇中借“高祖”之口道出隱憂:“就算日本占中國那時候,我們的后代連飯都吃不飽,也都按時來祭奠我們。就算上供幾個窩窩頭,也能感受到他們的一片虔誠之心。可現(xiàn)在,樓越蓋越高,車越跑越快,人越吃越胖,祖宗卻越來越不值錢。人是要為自己積累福報的呀……”劇末,我?!袄蠋煛睅ьI學生上場,緬懷“肖侯”的歷史功績,并發(fā)動孩子將“石像”臉上的臟污擦去,其虔敬之意令觀者暖心。青島為明學校注重國學教育,于耳濡目染中,培養(yǎng)學生的禮儀意識;與心領神會中,促成學子的敬畏精神。我們之所以大力推行國學禮儀展示課,其目的就在于此。
戲劇之后,主持人繼續(xù)介紹了兩種冬至美俗:第一種是“拜冬”習俗,也叫“賀冬”習俗。據(jù)史書記載:漢代規(guī)定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靜體,百官絕事,不聽政,擇吉辰而后省事。”可見漢代冬至節(jié)是要放假的?!稘h書》中說:“冬至陽氣起,君道長,故賀。”可見那時冬至節(jié)不僅放假,大家還相互拜節(jié)祝福,就像我們現(xiàn)在拜年一樣。古人“賀冬”時親朋好友相互拜訪,并以美食相贈,所以,冬至節(jié)也漸漸成了美食節(jié)。宋代《東京夢華錄》中記載:“十一月冬至。京師最重此節(jié),雖至貧者,一年之間,積累假借,至此日更易新衣,備辦飲食?!笨梢?,古人就是借錢,也要在冬至吃喝進補。第二種冬至習俗是“薦履襪”。據(jù)《中華古今注》記載:“漢有繡鴛鴦履,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?!奔次鳚h昭帝提倡冬至這天,女婿要給岳父、岳母獻上繡著鴛鴦的鞋。曹植《冬至獻襪頌表》中透露:“冬至獻履貢襪,所以迎福踐長?!笨梢姷搅藮|漢末,不僅有冬至贈鞋的傳統(tǒng),又添贈襪的習俗,寄意迎接陽春,留住幸福。
建黨百年之冬至意味深長,編者將張鹿鳴的《招魂》定為本章篇末歌曲,向偉大的革命先烈表達本年度最后的追思之情。在高中部張悅同學的深情吟唱中,LED屏上一幀幀展示著名革命烈士的照片,全場被一種肅穆之氣籠罩。
隆恩師
我國自古有尊師傳統(tǒng),冬至祭孔和拜師就是突出表現(xiàn)。因為冬至曾是歲首,所以要給圣人和老師們賀歲,稱為“隆恩師”?!奥 庇小白鸪纭敝x,古人常用“隆釋”兩字表示尊師之義。在古代,“隆釋”習俗流行極廣,清朝國子監(jiān)的學生第一次拜見老師時,要按《儀禮》中的禮儀“自東階升堂”,向西階上的老師行“三揖之禮”;康熙皇帝還專門頒行了樂舞《中和韶樂》,用于祭祀孔子。先祖愛惜寫過字的紙,不許用它亂擦東西,冬至時,師生要把帶字的廢紙收集起來,在祭孔時燒掉,稱為“拜燒字紙”,以此表達對知識的尊重。
章節(jié)戲劇《蒲師夢游》講的是蒲松齡夢中來到現(xiàn)在,領略到個別教師、學生、家長的不可理喻之處,深深感到:“未來是天堂還是地獄,吾輩是有責任的。”然而現(xiàn)實中,青島為明學校的教育環(huán)境是十分和諧的。就拿本次活動來說,得益于老師們的協(xié)同合作和同學們的熱情參與,特別是家長們的理解與支持。青島為明學校,致力于營建和諧的家校關系、同事關系、師生關系,因此才能漸入佳境,蒸蒸日上。
漢代《風俗通義》中記載:孔子困于陳蔡之間,斷糧多日,只能吃野菜,卻依舊在屋里不停地彈琴。面對困境,弟子子路、子貢等內(nèi)心開始動搖。只有顏回內(nèi)心堅定,每天“釋菜于戶外”,即從野外采摘野菜放在孔子的門口行禮致敬,據(jù)此典故,漢代便有了旨在尊師的“釋菜之禮”。歷經(jīng)千年,民間對老師始終尊奉有加,每到冬至,學生家即便湊錢,也要買佳肴款待先生。我國地大物博,冬至飲食品類豐盛,青島為明學校進入第八個年頭,編者精選了八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冬至節(jié)令食品,在LED屏上展示;伴以對為明的美好祝福:
北方人冬至吃餃子,餃子寓意福祿平安。恭祝青島為明,君子有道創(chuàng)高端!
南方人冬至吃湯圓,湯圓寓意圓滿甜香。恭祝青島為明,花團錦簇滿庭芳!
廣西人冬至吃粽子,粽子寓意人氣功名。恭祝青島為明,發(fā)達興旺更聰明!
河南人冬至吃羊肉,羊肉寓意吉祥溫暖,恭祝青島為明,把握春光大發(fā)展!
杭州人冬至吃年糕,年糕寓意步步高升,恭祝青島為明,攀上天梯可摘星!
江蘇人冬至吃南瓜,南瓜寓意蓬勃延綿,恭祝青島為明,生源財源更多元!
陜西人冬至吃豆腐,豆腐寓意清白聚福,恭祝青島為明,良心辦學不孤獨!
山東人冬至吃饅頭,饅頭寓意紅火不斷,恭祝青島為明,百年品牌能如愿!
活動最后,楊莉馨老師以其超越凡俗的嗓音,獻上歌曲《如愿》,贊頌青島為明學校不忘教育初心使命,實踐素質教育,讓每一個孩子個性得到發(fā)展、潛能得到激發(fā),讓每一個學生都成功!